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5篇
化学   115篇
数学   2篇
物理学   8篇
  2013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文富 《有机化学》2002,22(9):658-662
以简易的量子化学方法计算了二十多种卤代苯和苯酚衍生物的FMO位电荷密度 能,并进行定量结构-活性相关(quantitive structrue biodegradability)研究 ,获得满意的结果。最后从生物酶促反应本质、污染物-生物酶的轨道控制反应角 度对QSAR提出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镧系乙酰丙酮-5,10,15,20-四(4-吡啶基 )卟啉配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乙酰丙酮-5,10,15,20-四(4-吡啶基)卟啉稀土配合物Ln(TPyP)acac[In:Dy,Ho,Yb,Lu;H~2TPyP:5,10,15,20-四(4-吡啶基)卟啉;Hacac:乙酰丙酮].配合物由一 个中心稀土离子,一个乙酰丙酮和一个四(4-吡啶基)卟啉组成,乙酰丙酮以氧双卤配位,卟啉以氮四卤配位,因此配合物有六配位的结构.  相似文献   
3.
李晓平  孙琼丽 《化学学报》1985,43(10):905-910
本文报道一个新的三核钼原子簇化合物在室温和77K固态和液态的EPR谱,这些谱均呈现出a,b两套谱线的叠加,分析谱线的强度比,线宽和谱参数,认为g值较大的a谱归属于三核钼原子簇化合物,而b谱归属于单核钼杂质。从由X射线晶体结构方法确定的空间结构出发,三核钼原子簇化合物可能有两种分子形式:Mo3(μ3-S)(μ2-S)3Cl[S2P(OEt)2]4 1Mo3(μ3-S)(μ2-S)(μ2-Cl)2Cl[S2P(OEt)2]4 2分别用简单量子化学理论和EHMO法计算出未配对电子所处的分子轨道,求出g1和g1,并与EPR实验值相比较,认为该化合物的分子式应为2,簇骼{Mo3}属七电子体系,在77K温度下,其未配对电子主要局域在三个钼原子所组成的近似等腰三角形簇骼的顶点钼原子周围。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中性和经FeCI3掺杂后聚[3-(2, 2, 3, 3-四氟丙氧基)噻吩](P3FT)溶液的光谱性质。中性P3FT具有特殊的溶剂色效应, 其甲醇 溶液的溶剂化吸收带强度随P3FT浓度增大而增强, 该吸收带是高分子链与链之间的相互作用(即聚合物的聚集态结构)的反映。用电子光谱跟踪FeCI3掺杂P3FT的过程, 结果表明, P3DT随着掺杂程度的增大, 载流子由极化子转变成双极化子, 且双极化子的能级位于禁带中间, 与孤子相似。  相似文献   
5.
周文富  孙贺琦 《有机化学》2003,23(7):705-709
应用简易的量化方法计算了20多种硝基苯衍生物中的64个芳环FMO位电荷密度 能S_(Ei)~(HO),用回归法建立了一个新的生物毒性评价方程,-lg LC_(50)=0. 6191log K_(ow)+0.1881S_(Ei)~(HO)+4.0894,应用所得方程,预测有机物的生物 毒性,方程对大多数化合物拟和很好。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有机物生物毒性同S_ (Ei)~(HO)和log K_(ow)密切相关,同化合物与酶的活性点复合或反应是生物中毒 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Bo  Xu  Yi-hu  Song  Yong-gang  Shang  Guan  郑强 《高分子科学》2006,(3):299-306
Melt extrusion was used to prepare binary nanocomposites of ethylene copolymers and organoclay and trinary nanocomposites of low-density polyethylene (LDPE), ethylene copolymer and organoclay.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structure of the clay phase and the morphology of the nanocomposites. Influences of the comonomer in the copolymer and the content of the copolymer on the morphology of the resulting nanocomposites were discussed. The binary and the trinary composites may form intercalated or exfoliated structures depending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opolymer and the clay layers and the content of the copolymer.  相似文献   
7.
ESR方法检测竹红菌素的半醌负离子自由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顺磁共振波谱检测到通过竹红菌素的光诱导还原和基态竹红菌素跟脂肪胺的电子转移两条途径所得到的自由基信号, 并由电化学还原得到同一自由基, 确认它为半醌负离子自由基。竹红菌素溶液中加入芳香胺观察不到ESR信号。它的3,10位上与醌基相邻近的羟基离解以后, 无论在基态还是在激发态都观察不到ESR信号。此外, 还从吸收光谱观察到半醌负离子自由基吸收以及竹红菌素跟脂肪胺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p-硝基氯苯(1)与α-氰基乙酰乙酯-α-碳负离子(2)的反应过程中, 测得了反应中间体p-硝基氯苯负离子自由基(3)的ESR谱。用ESR场/频联锁技术测定了(3)的ESR吸收强度-时间曲线, 当[1]《[2]时, 其结果与连续一级反应动力学相吻合。测得了从2向1的电子转移和3的分解反应速率常数和活化参数, 反应产物为α-氰基-α-(p-硝基苯基)乙酸乙酯和微量的硝基苯。为该反应提出了非链式的电子转移-负离子自由基分解-自由基偶合机理。  相似文献   
9.
The H-abstractions/spin-trapping reactions with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alcohols of new 'magic blue' reagents, namely, the blue F113 (CClF2CCl2F) solution containing bis{perfluoro[1-(2-fluorosulfonyl)ethoxy]ethyl} nitroxide (2) and perfluoro[1-nitroso-1-(2-fluorosulfonyl)ethoxy]ethane (3) both generated in the reaction of perfluoro[2-(2-fluorosulfonyl)ethoxy]propionyl peroxide (1) with sodium nitrite in F113 at room temperature, were studied by EPR.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PR spectra of the spin adducts, nitroxides, the region-selectivity of H-abstraction has been disclosed and the possible mechanistic paths of H-abstraction have also been discussed. EPR of H-abstraction by using 'magic blue' reagents can also be used for producing various hydroxyalkyl radicals from common alcohols.  相似文献   
10.
张兰辉  李学刚 《化学学报》1993,51(9):869-873
本文测定了不同脲、盐酸胍浓度下,Triton X-100溶液的临界胶团浓度(cmc)和肌酸激酶分子在溶液中的暴露巯基数.通过计算脲、盐酸胍引起的Trito X-100胶团化过程中碳氢链的疏水能改变值,得到了评价脲、盐酸胍对碳氢链疏水作用影响的参数,盐酸胍降低碳氢链疏水能的能力是脲的3.5倍.实验结果还表明,盐酸胍引起肌酸激酶内坦巯基暴露的能力约为脲的3.2倍,这意味首在一定浓主工范围内脲、盐酸胍引起肌酸激酶变性的主要因素是它们降低了碳氢链的疏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